如果说欧洲战场让希特勒头疼,那苏联就是悬在头顶的大石头。
1940年,苏联顺势吞并波罗的海三国与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,于是,苏联便直接与德国的“油库”毗邻。当时,德国总参谋部忧心忡忡:“倘若苏联下一步觊觎普洛耶什蒂油田,德国的战争机器必定彻底停摆。””
更让希特勒心慌的是,苏联的工业化正在疯狂加速。据预测,1942年苏联的坦克与飞机产量将超越德国。这意味着如果再拖下去,德军可能面对一个比现在更强大的对手。
但除了现实威胁,还有更深层的意识形态敌意。在《我的奋斗》中,希特勒已然明确表述:东方的土地需为德国提供“生存空间”,斯拉夫民族乃被驱逐或奴役的对象。在他的世界观里,苏联不仅是战略威胁,更是必须消灭的“意识形态敌人”。
希特勒的焦虑与赌博
至1941年时,希特勒的身体亦开始出现状况。长期服药致使其手抖、走路不稳,甚至有罹患帕金森症的迹象。更为棘手的是,药物的副作用致使他情绪狂躁,判断力衰退。于是,他心中的紧迫感愈发强烈:“务必在我离世之前达成所有目标!””
这种焦虑,叠加对苏联的恐惧,就让他得出一个危险的结论:“现在打,可能赢;再拖,就一定输。”
希特勒自信满满,他觉得法国能在6周倒下,苏联撑不过几个月。那句著名的口号——“只要踢开门,整个腐朽的房子就会倒下”——正是他的思路写照。
现实的反击
事实证明,他赌错了。苏联虽然一开始损失惨重,但很快展现了超强的动员力:短短几个月就拉起1400万大军;1500家工厂迁到乌拉尔以东,1942年就能造出3万坦克和70多万架飞机。
德军前期虽在明斯克、基辅、斯摩棱斯克成功实施大口袋战,然而,终究未能摧毁苏联的抵抗力量。在斯大林格勒,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,战争局势自此彻底逆转。
希特勒本想避免“一战德国两线作战”的悲剧,可他走的路却比威廉二世更极端:为了争夺资源和意识形态的胜利,亲手把德国拖进了更深的泥潭。
若威廉二世因战略失误而被迫两线作战,那么希特勒便是出于个人的焦虑与狂妄,主动踏上这条绝路。正因如此,第三帝国才会在1945年迎来崩塌。
今天回看这段历史,我们会发现,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因为对手太强,而是因为自己心态失衡、急于求成。希特勒的两线开战就是典型:贪婪、偏见和焦虑,才是真正压垮德国的三座大山。
换句话说,此非独为德国之悲剧,实乃任何急功近利之领导者皆会遭遇之陷阱。历史,总是会在同一个地方狠狠地提醒人类:有些错误,第二次犯下去,就没有重来的机会了。
参考资料:
David M. Glantz,《巴巴罗萨:希特勒1941年入侵俄国》
伊恩·克肖,《希特勒传》
理查德·奥弗里,《俄罗斯的战争:1941-1945年苏联努力的历史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