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齿轮加工龙头打造平台,扩充品类逐步增长
1.1产品矩阵:由齿轮加工逐步扩展至多类精密齿轮产品应用
双环传动创立至今已有超过 40 年历史,多年来持续深耕于机械传动,依托材料、 工艺、设备、设计、产业技术等多方位加持的精密制造能力,逐步培养一致性、大批 量供货能力。后续公司将持续向高精度、高品质、高附加值的齿轮及其相关产品的业 务拓展,逐渐打造出较为完备的高精齿轮供货矩阵:1)车端:新能源车齿轮、电机 轴、商用车齿轮、传统乘用车齿轮等;2)机器人:RV 减速器、谐波减速器等;3)其 他:摩托车齿轮、民生齿轮、工程机械齿轮等。展望未来,公司将持续夯实在齿轮加 工领域优势,并有望发展成平台型公司,打造齿轮领域平台化供应体系,品类持续延 展开辟新增长曲线。
公司前身系玉环县振华齿轮厂,最早成立于1991年,1995年更名为台州齿轮厂, 1999 年改制设立浙江双环齿轮股份有限公司,2010 年公司上市。 产品方面,2005 年公司工程机械齿轮进入卡特彼勒、约翰迪供应链;2006 年公 司成为国内首家进入采埃孚供应链的齿轮厂商;2015 年公司为上汽、广汽、比亚迪 供应 DCT 变速箱齿轮。2020 年新能源车产业快速发展以来,公司先后给特斯拉、比 亚迪、博格华纳等龙头厂商供应纯电减速箱齿轮,迎来快速发展期。工业机器人方面, 公司从 2005 年开始研发减速器,近年成立环动科技开发机器人减速器,近两年公司 减速器业务逐步贡献收入并快速增长。
公司在擅长的精密加工领域,不断拓宽经营范围为中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保 障。
1.2股权结构:公司股权结构稳定且较集中
公司股权结构稳定,实控人持股相对分散。公司不存在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控 股股东,吴长鸿、陈菊花、陈剑峰、蒋亦卿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,公司 董事长为吴长鸿先生。截至2024年半年报,公司实际控制人合计持股占比达到13.76%。 在子公司方面,多家子公司各自分工明晰,江苏双环齿轮、双环传动(嘉兴)精 密制造、双环传动(重庆)、浙江环动机器人关节等子公司负责制造,环研传动研究 院等负责研究和软件信息服务;双环供应链为负责零售的子公司。此外,深圳三多乐、 昆山多乐、东莞三多乐和越南三多乐等都属于公司负责制造的孙公司。公司整体架构 完善,多业务齐头并进。
1.3收入和业绩快速增长,新业务拓展空间
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周期快速增长。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利 润同比增速显著提升,分别达到 47.13%和 536.98%,2022 年在 2021 年高基数的背景 下,收入和利润增速仍分别高达 26.84%和 78.37%。2021 年以来,公司收入和利润体 量都提升了一个台阶,2023 年分别实现收入和归母净利润 80.74 亿元和 8.16 亿元, 2024 前三季度分别实现收入和归母净利润 67.43 亿元和 7.38 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 14.83%和 25.21%。
毛利率和净利率稳步提升至高位,期间费用率逐步下降。2020 年以来,受益于新 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,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快速提升,2024 前三季度公司毛利 率和净利率分别提升至 23.2%和 11.4%。2024 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、管理费用率 (含研发费用)分别下降至 1.0%和 8.3%,财务费用率小幅提升至 0.6%,其中 2024 三季报显示研发费用率达到 4.8%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主要得益于产能利用率及生产 效率提高。
公司齿轮主业快速发展,减速器、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等新业务展现活力。公司齿 轮已打入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主流新能源整车供应链,齿轮业务收入从2020年的29.55 亿元快速增加至 2023 年的 63.38 亿元,规模翻了接近 2 倍,后续随着公司逐步进入 传统燃油车企的供应链,齿轮仍有增长动力。此外,公司拓展工业自动控制系统、减 速器等新业务,减速器收入从 2021 年的 1.84 亿元快速增加至 2023 年的 5.56 亿元, 收入占比从 3.41%提升至 6.89%;2024 年上半年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和减速器业务实现 收入 2.8 亿元和 2.57 亿元,后续随着机器人等自动化产业的发展,公司新业务也会 展现更多增长动力。
2. 齿轮:新能源车齿轮快速增长,国产齿轮份额 提升
2.1齿轮应用领域广泛
2.1.1 齿轮主要有汽车齿轮和工业齿轮两大体系
齿轮是指轮缘上有齿,能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,是机械传动中 重要的零部件。齿轮传动的特点是精密、高效、安全、可靠、性价比优越,因此在汽 车、机械等多行业有较多应用。齿轮种类繁多,根据齿轮轴性,一般分为平行轴、相 交轴及交错轴三种类型。
按照下游应用分类,齿轮主要分车辆齿轮和工业齿轮两大体系。车辆齿轮包括 车辆变速总成和车辆驱动桥传动总成,车辆齿轮的尺寸、模数变化范围较小,价值一 般占整车总价的 7%-15%,车辆齿轮市场约占整个齿轮市场的 62%。 工业齿轮包括工业通用齿轮和工业专用齿轮,工业专用齿轮产品品种繁多,使用 工况较为复杂;工业专用齿轮装置随主机要求,需特殊设计配套,仅有小部分为系列化标准产品,大部分为单件小批量、多品种生产。
2.2新能源车齿轮需求快速增长
全球齿轮是个庞大的产业,当前以工业齿轮为主。根据 GII 数据,全球齿轮制 造市场 2023 年规模预计达到 2608 亿美元,在 2030 年将达到 3856 亿美元,期间复 合增长率 5.7%。分地域看,中国预期复合增速高达 9.4%,2030 年规模将达到 820 亿 美元,日本、加拿大和德国的预期复合增速分别为 2.3%、5.8%和 3.6%。
近年国内齿轮市场快速增长,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动齿轮增长中枢提升。根据中 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数据,我国齿轮行业规模在 2022 年达到 3300 亿元,2011- 2022 年复合增速为 5.77%,近年增速定点逐步上移,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逐步在全 球汽车产业崭露头角,国内齿轮的市场规模快速发展。
2.2.1 新能源汽车齿轮规模快速接近百亿
国内汽车齿轮规模近年平稳发展,2022 年国内汽车用齿轮规模接近 280 亿元, 在 2020 年经历增速低点后反弹,2021 年以来弱复苏,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为国产齿轮厂商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。
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放量,带动新能源车齿轮规模快增。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 销量接近翻倍超过 650 万辆,对应新能源汽车齿轮规模从 2021 年的 29 亿元快速增 加至 2022 年的 56 亿元;按类似的参数,2023 年国内新能源车齿轮规模或也将保持 30%的增速左右。
新能源汽车齿轮需求数量降低,精度要求提升。新能源汽车虽然对齿轮的需求量 比燃油车少,单车大致需要 4 个齿轮,但新能源汽车对齿轮精度、扭矩、抗振性能有 更高的要求,单个齿轮价值量更高。结合量价两个维度的变化,大致可确定新能源纯 电车的单车齿轮价值量在 600-1000 元左右;插混车的单车齿轮价值量在 1200 元左 右,油车单车齿轮价值量大致在 1000 元左右。
单车价值量角度,插混车>燃油车>纯电车,新能源汽车及插混车渗透率逐步提 升,对高精度齿轮加工厂商的需求有更强的拉动作用。
2.2.2 工业齿轮增速与第二产业增速有较强相关关系
工业用齿轮主要下游为工程机械、工业刀具等。其中根据双环传动招股书,工程 机械齿轮约占齿轮市场总量的 7%。
近年新兴产业对工业机器人拉动明显,带动减速器出货量。根据高工研究院, 2022 年对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带动最明显的行业是光伏、汽车电子、半导体,同比分 别为 90%、18%、16%左右。当前光伏、电动汽车下游需求度过快速增长期,增速放缓, 对工业机器人出货拉动有限;同时全球半导体拐点已现,但上行周期开启的时间和幅 度上暂不确定。综合来看,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短期或难出现大的产业趋势带动,呈现 稳步增长的态势。 后续存量替换对减速器需求拉动或将明显。综合来看,工业机器人的替换需求 在 2015 年达到 8.9 万台,2022 年为 11.85 万台,存量替换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从37.96%降至 10.78%的历史较低水平。主要系 2021-2022 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受下游 新兴产业拉动快速增长,增量需求增长明显,存量替换未明显增长。后续两年,前期 新增的机器人刚好到了减速器更换周期节点,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的存量替换或可能 成为新的助力。
2.2.3 国产齿轮逐步进口替代,形成增量市场
近年国产齿轮逐步实现进口替代,并实现出海,带来新市场增量。根据海关总 署,2017 年国内齿轮进口额为 109.19 亿元,出口额 151.14 亿元;此后顺差持续扩 大,到 2022 年国内齿轮进口额为 130.97 亿元,出口额高达 235.1 亿元。国产齿轮 当前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,实现净出口,后续其全球份额有望持续提升,带来新市场。
2.3壁垒较高的利基赛道,国产替代快速推进
2.3.1 格局:国内较分散,更多集中在中低端产能
国际齿轮加工龙头有 Toyota、Volkswagen、GeneralMotors、Ford、Daimler 等, 部分龙头车企自产齿轮,这些公司约占全球 30%的份额,国内的龙头为双环传动、蓝 黛动力、中马传动、精锻科技等。
虽齿轮加工行业相对比较分散,但高端产品及企业占比较低。根据中国机械通 用零部件工业协会数据,2019 年底我国齿轮制造企业约有 5000 家,规模以上企业 1000 多家,骨干企业 300 多家,其中上市公司有双环传动、杭齿前进、中大力德和 中马传动等。根据齿轮产品的档次划分,当前国内高、中、低端齿轮产品的比例约为 25%、35%和 40%,主要产能仍集中在中低端产品,主要配套于手动变速箱、差速器、 车桥传动装置和发动机,但高端领域的汽车自动变速器、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以及高铁 等高精密齿轮传动装置产能较小,仍大量依赖进口。
2.3.2 壁垒:重资产、技术要求高
重资产
齿轮属于汽车零部件里相对重资产的环节,中长期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。根据 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,双环传动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在 40%左右,明显高于汽车 零部件整体上市公司的 20%左右。重资产往往意味着公司在前期扩产需要承担较大的 风险,后期确立竞争后,市场地位或将比较稳固。
技术壁垒
齿轮加工包含多个核心工序,批量稳定生产对公司的技术掌握力有较强要求。 齿轮加工主要核心工序包括滚齿、剃齿、热处理、磨齿等。公司原材料主要采购钢材、 锻件,采取核心工序自行加工、非核心工序的外协加工与精密制造相结合的生产模式。 其中形成齿坯前的锻造、正火、精车三道工序采用外协加工,公司核心加工的工序包 括滚齿、剃齿、热处理、磨齿等,涉及到高精度模具设计与制造、齿坯加工及预热处 理、精锻成形、精密机加工、精密热处理、检测和试验的完整工艺链。只有掌握核心 量产技术的公司,能够从齿坯原材料开始直至成品全流程控制质量,从而以高精度、 高可靠、长寿命的优质产品,持久的成本改善能力以及与下游客户稳定的合作关系占 据竞争优势。
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齿轮制造设备,专用设备占资产比重提升。公司生产设备 按“关键生产设备进口,辅助设备国产配套”的原则,保证设备的先进性,同时也降 低公司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规模。先进设备方面,公司拥有美国格力森数控高效滚齿 机和 ZH-125 强力珩齿机德国格里森-胡尔特公司剃刀磨床、卡普公司高精度 KAPP 磨 齿机,日本清和数控高效滚齿机,法国 ECM 公司低压真空渗碳淬火炉,YK7232 和 YK7236 型蜗杆磨齿机。总体而言,目前公司的固定资产使用状态良好,装备水平处 于行业领先地位。
2.3.3 发展:新一轮新能源周期中,国产龙头市占率提升
近年公司齿轮在国内的市占率快速提升。公司为整车厂提供配套传动部件,客户 包含丰田、大众、比亚迪、广汽、通用、福特、蔚来、采埃孚、日电产、舍弗勒、汇 川、博格华纳,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提升,公司份额跟随国内新势力厂商及 特斯拉放量快速提升。
3. 减速器:人形机器人产业启动新一轮需求
3.1精密减速器在中高端装备上均有应用
减速器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结构的中间结构。减速器是由多个齿轮组成的常用 传动零部件,其通过不同大小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,从而降低驱动设备的转速并提供 更高的扭矩输出和承载能力。 精密减速器主要分为谐波减速器、RV 减速器和精密行星减速器。精密减速器具 备体积小、重量轻、精度高、稳定性强等特点,能够对机械传动实现精准控制,主要 用于机器人、新能源设备、高端机床、电子设备、印刷机械等高端制造领域。一般传 动减速器可以分为通用减速器和专用减速器:通用减速器通常以中小型为主,可广泛 应用于各个行业,包括蜗轮蜗杆减速器、圆柱齿轮减速器等;专用减速器通常以大型、 特大型为主,多为非标、行业专用产品,包括船用齿轮箱、冶金齿轮箱、风力发电齿 轮箱、工程机械齿轮箱等。
精密减速器一般在精密器械中均有应用。精密减速器可以作为旋转关节发挥传 动作用,因此在工业机器人、高端数控机床、半导体设备、医疗器械、航空航天等领 域均有较多的应用。
减速器主要应用于机器人和半导体设备,最大下游为机器人。根据哈默纳科下 游需求拆分,减速器主要应用下游为机器人、半导体设备、航空装备等领域,2023 年占收入比重分别为 49.5%、17.5%和 9.6%,加和超过 75%。近年新能源行业需求 快速扩张,车载下游收入占比从 2021 年 4%提升至 8%左右,后续减速器需要新的 领域拉动。
3.2当前精密减速器较成熟下游稳步增长
减速器市场规模增速较快,但体量稍小,属于利基市场。无论是谐波减速器、RV 减速器、精密行星减速器,当前全球市场规模均在 20 亿美元以下,近年中国市场规 模也分别在 25 亿、43 亿、36 亿元人民币左右,呈现出小而精赛道的特征。 中国市场均占全球市场一半左右。近年谐波减速器、RV 减速器、精密行星减速 器的中国市场分别占全球市场的 57%、42%、42%左右,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近年发 展更快使得减速器市场份额基本都占到全球一半。
减速器最大下游为工业机器人。根据哈默纳科下游需求拆分,减速器主要应用下 游为机器人、半导体设备、航空装备等领域,2023 年占收入比重分别为 49.5%、17.5% 和 9.6%,加和超过 75%。根据绿的谐波的财务数据其至少有 50%及以上的产品需求 下游集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。工业机器人尺寸相较于工业设备而言较小,因此机器人 的旋转关节及负载部位均需要精密减速器。
工业机器人增速整体趋于平稳,2021-2022 年较大上行周期后,增量对减速器需 求的拉动有限。近年国内相对较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度过快速成长期,逐步具有周 期性。上一轮周期增速顶点为 2021 年,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36.6 万台,同比增 速高达 44.9%;当前 2024 年前 4 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17.1 万台,增速高达 9.9%。 当前处于小型上行期,后续增长峰值或低于前波峰。GGII 数据显示,2023 年汽车整 车及零部件、3C 电子、锂电、光伏行业机器人销量占比分别为 32.17%、18.79%、9.36%、 8.40%,以上领域合计占据近 70%工业机器人下游的应用份额。
近年新兴产业对工业机器人拉动明显,带动减速器出货量。根据高工研究院, 2022 年对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带动最明显的行业是光伏、汽车电子、半导体,同比分 别为 90%、18%、16%左右。当前光伏、电动汽车下游需求度过快速增长期,增速放缓, 对工业机器人出货拉动有限;同时全球半导体拐点已现,但上行周期开启的时间和幅 度上暂不确定。综合来看,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短期或难出现大的产业趋势带动,呈现 稳步增长的态势。
后续存量替换对减速器需求拉动或将明显。综合来看,工业机器人的替换需求在 2015 年达到 8.9 万台,2022 年为 11.85 万台,存量替换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从 37.96% 降至 10.78%的历史较低水平。主要系 2021-2022 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受下游新兴产 业拉动快速增长,增量需求增长明显,存量替换未明显增长。前期新增的机器人刚好到了减速器更换周期节点,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的存量替换或可能成为新的助力。
工业机器人对于精密行星减速器、RV 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均会使用到。与此不 同,人形机器人关节较小,大负载的场景也相对较少,因此以使用体积小的谐波减速 器、行星减速器为主,RV 减速器的需求相对较少。 近年谐波减速器相较于 RV 减速器出货量比重逐步提升,随着人形机器人放量提 升,后续谐波减速器、精密行星减速器或许会迎来稍高的增长。
人形机器人会成为减速器下一个需求拉动点,不同传动方案需要的减速器的种 类和数量都有不同。 (1) 特斯拉-Optimus Gen2:选择旋转关节均使用谐波减速器,灵巧手(单只)带 有 6 个自由度,腿部和手臂分别有超过 5 个自由度;整体大约需要 14 个谐 波减速器; (2) 傅利叶智能-Fourier GR1: 选择自研一体化执行器(减速器选用行星减速器), 单个灵巧手带有 6 个自由度,腿部和手臂分别有超过 5 个自由度,整体大约 需要 32 个行星减速器; (3) 宇数科技-G1:选择自研一体化执行器(减速器选用行星减速器),手部、腰 部均选用行星减速器,整体大约需要 37 个行星减速器。
按照不同类型机器人的整体数量预测,我们简单做了减速器相关销量预测,基本 假设为: 1、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一半左右; 2、 增速:根据哈默纳科公开资料显示,2025-2035 年人形机器人,乐观假设下 CAGR 增速能达到 59%;中性假设下 CAGR 增速能达到 40%; 3、 传动方案:当前特斯拉机器人 Optimus Gen2 旋转关节主要选择谐波减速器, 但部分国内机器人方案选择行星减速器,设置当前谐波减速器与行星减速器 在传统方案里占比为 7:3,后续谐波减速器在传动方案中的渗透率逐步提升, 升至 9:1。 乐观假设下,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达到 200 万台,人形机器人对精密行 星减速器、谐波减速器市场规模拉动分别为 50、423 亿元; 中性假设下,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达到 45 万台,人形机器人对精密行星 减速器、谐波减速器市场规模拉动分别为 11、92 亿元。
3.3格局:壁垒较高,海外龙头占主要市场份额
(1)谐波减速器
谐波减速器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,整体上全球比国内份额更集中。根据科峰智 能招股书显示,日本哈默纳科是谐波减速器全球和国内的最大供应商,份额占比分别 达到 80%和 35%左右。整体而言,国内和全球都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,但国内谐波减 速器市场目前处于垄断被打断的状态。
高度集中的原因是谐波减速器加工技术壁垒较高,柔轮材料及加工是最难的环 节。柔轮是谐波减速器核心部件,其外齿与钢轮内齿不断进行啮入、啮合、啮出和脱 开的往复循环。
(2)行星减速器
精密行星减速器供给格局相对更分散,全球 CR3 接近 40%左右。全球主要是日本 新宝、纽卡特等国外巨头,国内科峰智能的市场份额仍较低,约 5%左右;国内三大 龙头日本新宝、科峰智能、纽氏达特份额可以占到 45%左右。 整体而言,精密行星减速器的全球份额比国内更加分散,海外市场发展较早技术 相对更成熟。
精密行星减速器对生产过程的工艺及核心技术掌握、设备的 know how 及产品设 计研发能力要求较高。龙头公司往往具备两方面优势并保证其市场地位:一是设计能 力壁垒,包括模块化、结构、强度、精度等方面的设计能力;二是工艺技术能力壁垒, 新进入者的专职工艺技术人员经验不足、人员欠缺。 设计及工艺壁垒体现在结果上,是海外企业的行星减速器产品在传动精度、保持 高精度的使用寿命、产品一致性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。国际领先的单级精密行星减速 器的精度可在 1′以内,保持高精度的稳定使用寿命达到 2 万小时,且产品一致性较 高。
(3)RV 减速器
国内 RV 减速器相对集中,两大龙头占据超过一半市场份额。2023 年全球巨头为 纳博特斯克、双环传动市场份额合计超过 60%,CR3 达到 70%左右,整体集中度较高。 国产 RV 减速器已实现初步的国产替代,国内前五名的供应商中,除纳博特斯克, 双环传动、飞马、智通、六环均为国产供应商。
RV 减速器有更高的技术和投资门槛,我国 RV 减速器产业化仍处于技术追赶阶 段。零部件加工工艺积累薄弱、国产轴承稳定性较差,原材料纯度低且热处理水平欠 缺是造成国产 RV 减速器市占率较低的核心原因。(1)齿轮热处理:合适的热处理工 序和加工工艺,需要保证齿面的硬度,齿轮的屈服抗拉强度、韧性、足够的精度,国 内工艺仍需提升;(2)零部件:高精度轴承、密封圈、滚针等零部件多需要外购,其 中轴承是影响产品精度且需要进口的重要零部件之一;(3)加工设备;(4)装配等; 海外龙头厂商在零部件、设备、工艺等多个环节都有较强的经验积累,共同构成 RV 减速器整体较高的技术壁垒。
3.4发展:公司等国内厂商快速实现份额突破
国产减速器品牌快速渗透,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。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,国产 减速器品牌的渗透率从 2013 年的 25%左右提升至 2023 年的 45%左右,后续国产精密 加速器的市场渗透率仍将逐步提升。
国产替代快速进行叠加行业景气度上行,中国企业开启新一轮竞争,重新洗牌 后国产品牌或占据重要地位。根据同口径数据整理,2021-2023 年谐波减速器全球龙 头哈默纳科份额从36%降至30%,同时国内龙头绿的谐波份额也从25%逐步开始下降。 与此同时,二线公司如来福谐波的份额快速提升。RV 减速器方面,国产代表双环传 动、珠海飞马等公司的份额从 2021 年的 14%、5%分别快速提升至 2023 年的 24%和 7%。
公司成立多个子公司来发展减速器业务。公司以子公司江苏环欧为主体,布局工 业减速机、增速机业务,通过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,引领国产替代。环动科技主要专 注于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领域,产品将包括 RV 减速器、谐波减速器及机电控一体化 关节模组、驱动执行器等,覆盖研发、设计与生产等各个环节,提供涵盖 3-1000KG 负载范围的机器人解决方案,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。双环研究院、环智云创从研发、 自动化及设备设计环节为减速器业务的循环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。
4. 公司:齿轮龙头进军减速器,打造平台型公司
4.1公司收入规模及全球布局快速展开
近年公司齿轮在国内的市占率快速提升。公司为整车厂提供配套传动部件,客户 包含丰田、大众、比亚迪、广汽、通用、福特、蔚来、采埃孚、日电产、舍弗勒、汇 川、博格华纳,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提升,公司份额跟随国内新势力厂商及 特斯拉放量快速提升。 公司减速器产品快速实现突破,收入实现快速增长。近年公司先后成立环动科 技、环志云创、双环研究院、环驱科技等子公司,夯实公司在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的市 场地位。公司当前减速器主要产品为 RV 减速器和部分谐波减速器,该板块收入从 2020 年的 1.67 亿元快速增加值 2023 年的 5.56 亿元。后续依托于公司精密齿轮加工 技术,公司减速器业务将稳步发展并拓展品种,后续将为公司提供持续增长动力。
公司加快匈牙利基地的建设,推动新能源汽车齿轮业务的全球化布局;同时越南 子公司也逐步开展民生齿轮业务,公司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展开,提供增长动力。 公司仍处于主业产能扩产中,未来几年成长可兑现。截至 2024 年中报,公司的 主要在建工程的预算数达到 21.97 亿元,其中智能化工厂改造、未来一号等项目工程 基本完成,嘉兴双环项目的进度过半。
4.2公司多元业务竞争优势凸显,盈利能力将持续爬升
公司不断提升成本控制力,同时高毛利业务快速发展,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 提升。根据公司近年年报,2021-2023 年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比从 54.31%提升至 55.53%;但制造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从 31.77%降至 30.24%,这些指标均表示公司在精 密制造过程中会不断进行技能、工艺改造和提升,以不断提升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。
规划发展上,公司不止于齿轮加工,依据技术、渠道积累,公司有望发展为平台 型公司。公司齿轮加工主业快速发展,逐步发展成为现金牛业务,也为减速器及其他 多元业务发展提供资金。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